•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河南高校

省文化厅在我校召开全省“非遗”基地工作会议

时间:2015年12月28日 信息来源:河南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省文化厅在我校召开全省“非遗”基地工作会议

12月18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基地工作会在我校金明校区中州国际金明酒店召开。会议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河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程建军、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出席会议。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省文化厅非遗处、省非遗保护中心、开封市文广新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张宝明在致辞中表示,河南大学对于中原地区民间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七八十年来一直薪火相传。涌现出郭绍虞、罗根泽、江绍原、姜亮夫、樊粹庭、胡石青、张邃青、张长弓、孙作云、汪玢玲、张振犁等著名学者。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振犁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发现“中原神话群”,打破了“中原地区无活态神话”的偏见,震撼了学术界,被誉为中国神话研究的“中原学派”,张振犁教授也因此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终身成就奖”。成为河南在非遗研究领域的旗帜与骄傲。文化厅在选择在我校召开全省非遗研究基地工作会,既是对河南大学非遗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是对河南大学的殷切期望。张宝明说,人文学科研究有其特殊性,有些历史上的经典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文化保护与研究的目的很大程度是在打捞文明的碎片,继承和阐释经典,使中国文化的精髓能够流传后世,造福子孙。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这对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大学也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投入,为河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介绍了我校在“非遗”研究与保护工作方面十年来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他表示,今后高校的科研机构要进一步改变过去关起门做研究的作法,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逐步向国家与社会的“智库”方向转型。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

在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刘春晓主持下,来自全省三十三家省级非遗研究基地的七十多位学者畅所欲言,共商大计。学者们围绕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应当如何建设展开深入讨论。来自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非遗研究基地负责人汇报了各自单位好的经验作法。就如何提高高校对非遗研究基地建设积极性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河南省文化厅在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非遗研究基地,有利于推动全省非遗研究和保护工作的落实。但是,非遗研究基地建设在各高校间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有的单位高度重视,基地工作成效显著;有的单位停留在口头上,基地建设形同虚设。针对这种情况,今后应当建立对现有基地的考评机制。对那些学校高度重视,业绩突出的非遗基地要给予奖励;对于那些那些缺乏重视,名存实亡的研究基地则要“亮黄牌”,甚至收回基地资格。如此才能使我省非遗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够吸引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我省的非遗保护事业。


上一篇:五位河大教师走上新一届省级协会领导岗位
下一篇:我校开展2016年春节走访慰问活动
(作者:佚名 编辑:河南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