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河南高校

郑大故事以诚育人 以勤科研——记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辈小我郭巧能教授图

时间:2017年10月04日 信息来源:郑州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从1986年任教至今,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郭巧能教授已经度过了32个教师节,教授了15门课程。多年来,她凭借激情的课堂,风趣的讲解,深受门生们的喜好;她以满腔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投身于在科研,是师生眼中令人敬佩的“拼命三娘”。近五年来,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获得38项教学奖;主持国家天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共计3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发表科研论文12篇(其中SCI共6篇,EI共6篇)。作为2017年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辈小我教师代表,她向大家分享了本身的执教心路。


爱好伊始,物理探索不止步

怀揣教师梦,踏入师范大学物理专业就读的郭巧能愉快非常,由于当教师和学物理都是她的梦想。她说选择物理是爱好使然,“我从小就喜好物理,我看到天然界征象与别人看到天然界征象时不太一样的,我喜好去思考,比如看到一棵静止树,就会想这棵树一定以某种情势活动,那么它是如何活动的呢?”

厥后的三十多年间,郭巧能也凭着对物理的热爱,全身心投身物理学习与研究,在科研路上赓续探索,使“爱好”成为她教学和科研的一大亮点。

“比如,鲜艳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那为啥太阳从东方升起?其原理是万有引力定律。”郭巧能常用“爱好”启发门生的思考,“使用这一原理就有了发射卫星,拓荒航天科技新领域。”督导专家们听课后纷纷评价:授课方法很独特,一问一答,门生听的津津有味。

门生们总如许说:“先生,你把那些看似死的、机械的知识给讲活了,让我们在生动风趣的过程中接受了知识、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凭着“爱好”,1986年大学卒业后,不到20岁的郭巧能在地市级大学任教没几年,就毅然决然抛弃了天天较为悠闲的生活,抱着为国家教育科研事业多做贡献的想法,选择继承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


亦师亦友,真情热情打动门生

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郭巧能从未忘掉身为一名公共课教师的责任,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去。“我就是喜好门生,把门生当成了我本身的孩子。”她用举措证实,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数学物理不分家,是郭巧能一向信仰的观点。为了让大一的同窗更好地学习物理,在放学期的课程开始之前,她总是行使寒暑假帮助门生打牢微积分知识基础,预习好大学物理,为学好教好物理做足够的预备。

郭巧能的课堂更是可以用“激情四射”四个字来形容。给水利与环境学院上课的一次次经历让她印象深刻:门生听到深处,发自心里地兴起了掌,掌声使她越讲越有激情,越讲越想把物理学的思想显现给他们。课堂上的互动连续到了课下,“打成一片”是她与门生相处的日常情形。

“喜好问我题目的门生,我特别很是迎接;那些不善言谈的门生不找我交流,我自动找他们总可以吧。”不论是学习上的疑心,照旧生活上的不如意,郭巧能总是会用本身的经历来安慰他们:“先生也走过弯路,先生也有过失败,这些我都不去在乎了,你们这么年轻,还怕什么?”

从2013年至今,郭巧能针对本科生组建了150余人的科研爱好小组,目的就是不让他们芜秽大学的时光,在大学四年里多学知识、多做科研,少走弯路。 郭巧能对本身严酷要求,也盼望本身的门生在大学不留遗憾。她常对门生叮嘱,大学的规划很紧张,围绕这个目标怎么走,大目标定好以后,小细节怎么把握。“郭先生每次都会把义务规划得很细,今天没完成的义务缘故原由在哪儿,都让我们想清楚。”郭巧能的研究生韩雪杰说道。


全心投入,“拼命”精神做科研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给这个世界做一点儿贡献吧。” 郭巧能对这一想法身体力行。

1992年,郭巧能进入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学习,师从要求严酷、学术造诣深的硕士导师范希庆教授。读研期间埋头治学,天天早出晚归用心做实验,功夫不负故意人,郭巧能在研究生卒业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留校任教的资格。

后来,正是踏实的功底、执着的寻求使其脱颖而出成为霍裕平院士的博士生。在霍院士亲自引导下,郭巧能渐渐形成了本身独特的科研创新思路。同时,霍院士的严酷要求和谆谆教诲也使得她也越来越坚信科研是一点点做出来的,要想做出成果是必要时间的。她潜心科研,终于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平时,郭巧能一边在主校区带着本科生《大学物理》课程,一边在南校区进行科学研究,天天两个校区往返跑。“我天天都要进实验室,来之后和门生们一路讨论,门生有题目随时问,有疑问就解决,我认为好的科研都是慢慢磨出来的。”郭巧能说道。

要想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成果,必须支出大量的精力。郭巧能为了能在科研上投入更多时间而不影响教学质量,她天天只睡五个小时,忙的时候可能一夜不睡。郭巧能的研究生刘强和本科生胡良魁、张政格格、王鲁钰等说:“我们常常会在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收到郭先生发来的新闻。”

韩雪杰用“拼”来评价郭巧能,“我们暑假留校做实验时,郭先生天天都来实验室,问我们实验的进展情况,并给出引导意见。”也正是郭巧能对科研拼命的态度,郭巧能的门生们也更加努力,晚上十一点实验室的灯还总是亮着,即使周末晚上,仍有门生抱着电脑去请教题目。(门生记者 李冰 韩芸泽 罗碧 撰稿)

         

                              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辈小我郭巧能教授(右二)

      

上一篇:郑州大学参加2017年全国科普日河南省暨郑州市主场运动图
下一篇:郑州大学消息与传播学院原郑州大学消息系1983级校友返校举行卒业30周年纪念运动
(作者:佚名 编辑:郑州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