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河南高校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清明节之际的怀念

时间:2016年04月17日 信息来源:郑州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清明,是中华民族怀念先人,寄托思念的传统节日。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时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已经逝去的先者们依然活在我们心中,活在每一个郑大人心中。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是我们前进的目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耐火材料之父” ——钟香崇
                                       (1921-2015)

                   
    他专注从事耐火材料工作,献身耐火材料科技事业七十余年,是我国耐火材料专业的首席科学家。他开拓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耐火材料生产技术,使我国耐火材料从原先落后状态逐步转变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他开辟了新中国耐火材料专业研究生教育事业。他是我国著名耐火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钟香崇。
    一位爱国者
    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后,钟香崇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高温耐火材料研究就是钟香崇选定的科技救国道路。 钟香崇的大女儿钟永渝是在重庆逃难的路上出生的,她特别能够理解父亲的爱国情怀。“父亲后来又出国深造,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后准备回国,在香港和我们母子三人会合后,一家四口一起回到祖国,从此,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从没有动摇过。”钟永渝说,上世纪50年代,父亲还动员他的两个弟弟从美国回到国内工作。一直到现在,钟香崇还总是教导他的学生,留学后要回国作贡献。“他总说,中国培养了你们,你们要为祖国多作贡献,不要崇洋媚外。这些话,有些人可能觉得很教条,但在老先生口中却是那样的自然,因为那是他发自肺腑的声音。”他的学生赵飞说。钟香崇始终心系国家,对于个人得失却很少计较,从英国到祖国,从北京到洛阳、从洛阳到郑州,物质待遇和职位不断变化甚至降低,但他对民族兴旺的深深关切,对科研事业的孜孜追求始终没有改变。钟香崇经常和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谈道:“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你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怎样才能促进咱们国家科技发展,而不应当将自己的眼光放在赚钱上。”谈到自己70多年从事耐火材料的动力,钟香崇归纳出“三心”:爱国心、事业心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这“三心”的根基就是爱国心。
    一个工作狂
    在师生们的眼中,钟香崇是一个工作狂,科研是他一生的追求,科研是他从不停歇的脚步。2000年,已经80岁高龄的钟香崇院士在郑州大学创建高温材料研究所,兼任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顾问。十几年来,他每天8点半都要到实验室上班,风雨无阻,他把去实验室当作自己每天必做的功课。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书记孙亚明说:“钟老带研究生不是挂名,而是实实在在地亲自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科研,八九十岁高龄,还每天听取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汇报并做出指导。”院士亲自带研究生的并不多,钟香崇这样八九十岁还亲自带研究生的院士学者更少。在郑州大学期间,钟香崇坚持每年亲自带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帮研究生一点一点修改论文。随着年龄的增长,钟香崇的身体每况愈下,视力逐年下降,但是他依旧坚持读文献,指导学生搞科研,在病床上想的谈的全是工作。2014年10月,钟香崇生病住院期间,他的学生赵飞前往医院探望,钟香崇见到他后首先问起的就是他的课题研究,绝口不提自己的病情。“他帮我列出了修改提纲,一直改了三遍才通过。”赵飞说。博士生李文凤提起钟院士就开始哽咽。“老先生眼睛不好,就用放大镜给学生改文章,手术以后实在不行了,就让我们念给他听,边听边提意见,一般要改两三遍他才满意。”因为这种情况,钟香崇还跟护士吵过架。
    “晚霞散天香,新松仰山崇”
    在身患癌症后,钟香崇院士仍念念不忘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2014年12月29日,他在病床上向郑州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钟香崇研究生奖学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和奖励有志于从事无机材料专业优先高温材料研究所的研究生,鼓励优秀学子在学习和科研中作出优异成绩,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父亲可能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一直催着我办理捐赠的事,我连续往郑州跑了5趟,还卖掉了他的一套房子……”他的女儿钟永渝说,老先生希望通过奖学基金,鼓励后辈投身耐火材料事业,把自己热爱终身的事业传递下去。1998 年钟香崇被评为河南省首届科技功臣,奖金10万元。他把所得奖金全部捐给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作为研究生奖学金。2000年钟香崇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奖金20万元,他悉数将这笔奖金捐出设立“钟香崇青年科技奖”,用以奖励郑州大学材料学科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人间大医”—— 胡佩兰

                                          (1916~2014)

                
    她是一位行医70年、98岁仍在社区坐诊的妇产科专家;一位一辈子拒收红包不开大药方,被患者亲切地称为“医生奶奶”的大爱仁医。她是2013“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和“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她是胡佩兰,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退休医生。
    98岁还在出诊“医生奶奶”
    1986年,70岁高龄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这位接生过6万多名孩子,在妇科病方面也经验丰富的教授级专家坚持在社区医院坐诊,风雨无阻,迄今已近30年。 坐诊时,不管多晚,她都要看完最后一位病人后才回家吃饭,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医生奶奶”。她的儿子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妈妈一穿上白大褂,一走上诊疗台,就精神抖擞,浑身是劲。”老人年纪大了,腰椎间盘突出,最近十几年总是坐着轮椅,腰里缠着钢板出诊。去年11月,她不慎摔倒,嘴角、眼角都跌破了,可第二天一早老人让保姆推着轮椅,又按时出现在患者面前。胡佩兰自己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大病看不了,小病还是能看一些的。我老了,更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守好这个阵地,多为群众看病。”
    一辈子只开便宜管用的药
    胡佩兰是很多年轻患者心目中的“胡奶奶”,她们说,得了多么难受、难言的病,一看到胡奶奶就觉得心里踏实,觉得亲。胡佩兰的眼中没有病人的身份及其贫富,只有病情。她看病开药方很少超过百元,一辈子只开便宜管用的药。她在当选2013“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接受颁奖时吐露心声:当医生的第一堂课是医德课。医生最开心的事是看着一个个病人带着痛苦而来,经治疗愉快而去,当医生不能想发财,办医院不能总想着“钱钱钱”。相传的医术医德,吸引了远近众多患者奔向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诊室。有时候,慕名前来的患者队伍一直排到门外走廊上。不管病人再多,不看完胡佩兰绝不下班。于是中午一两点钟的时候,附近的居民总是能看到胡奶奶家的保姆站在外面等老人,他们知道:这位不辞劳苦的老医生又加班了。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种医德医风通过胡佩兰的言传身教,传给了学生,传给了儿孙。
    年龄最大的“青年志愿者 
    胡佩兰一生节俭。几乎常年不买衣服,吃的也很简单,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三两个她最爱吃的小包子就让老人感到很满足。就是这么一位对物质生活几乎无欲无求,对自己甚至有些“抠”的老人,对病人、对困难群众却总是出手大方。2000年,胡佩兰加入了共青团郑州市委志愿者队伍,成为郑州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从2005年开始,胡佩兰先后捐出7万多元退休金和坐诊收入,建起“希望书屋”50多个。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等两年,自己百岁生日的时候,再多建几个“希望书屋”。老人常讲,“只要我能动,就要为大家服务!”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钟香崇院士,胡佩兰医生,还有其他已经离开我们的郑大先生们,我们将接过他们传下的精神,循着他们留下的足迹,走在未来的通途上。

上一篇: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客人访问我校
下一篇:机关党委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活动
(作者:佚名 编辑:郑州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