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河南高校

河南日报信阳师范学院 让大学生心灵充满阳光

时间:2016年04月20日 信息来源:信阳师范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编者按:继《中国教育报》刊发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报道后,4月13日,《河南日报》以“信阳师范学院 让大学生心灵充满阳光”为题,再次聚焦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介绍该项工作的经验方法。现转载。

 

信阳师范学院 让大学生心灵充满阳光

信阳师范学院成为河南省高校首批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以来,从健全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配置,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该院院长宋争辉亲自担任咨询专家,到心理中心坐诊咨询。他说,早在上世纪末学校就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从调查情况来看,信阳师院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良好,具有积极乐观、情绪稳定、身心健康、人际和谐等特点。该校在工作目标设定上,体现针对性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问题,制定出服务不同年级心理发展的心理教育纵向“三阶段”目标——“一年级服务适应大学生活、二三年级服务提升专业能力、四年级服务成功就业”。针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的横向差异,提出了学生心理教育的横向“三层次”目标——“极少数问题学生重点矫治、少部分亚健康学生引导转化、大部分健康学生和谐发展”。在工作内容设置上,反映人本性理念,积极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检测、评估、控制。在工作途径选择上,彰显发展性理念,不单纯地依赖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等手段,而是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日常咨询、危机干预、主题活动、载体宣传“五位一体”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去年产生良好反响的《信阳师院宿管阿姨:没回家的孩子来我家尝尝妈妈的味道》新闻,就是学校把心理工作延伸到宿舍,把宿管员培养成、发展成学校最基层的心理工作人员的直接体现。

通过教育和引导,一些人际关系交往困难的同学,学会了与同学和睦相处;一些与父母难以沟通的同学,主动给家长写信、打电话,让父母感动得落泪;一些因感情问题受挫而困惑、甚至想轻生的同学,从抑郁、烦恼中走了出来……许多同学说听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是让他们开心快乐的课,是让他们终身受益的课。该院党委书记卢克平告诉记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等现实情况,除了开设《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与生活视频欣赏》、《大学生成功心理素质训练》等课程外,还要用最灵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受益学生的范围。在信阳师院,24小时咨询电话随时畅通,心理咨询室常态化开放,接受学生各种方式预约,坚持重点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杜绝了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危机事件。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周”,开展素质拓展计划,不断丰富日常心理教育宣传载体。每月编印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心语》,发到每个学生寝室,在班级QQ群、飞信群的基础上,开通了心理中心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建立了“阳光心理委员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

2015年,信阳师院经济学院有名毕业生叫小丽,因家庭和其他方面压力,大二时,不幸患上了精神疾病被送到医院治疗,康复出院后,学校要求家长陪读。热情的辅导员就帮助母女俩租了房子,又为小丽母亲联系了一份临时工作解决经济困难。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则定期联系小丽了解她的心理状况以在必要时提供心理援助,定期与小丽母亲交流,指导她怎么给予小丽更多的关爱。回忆起这段经历,小丽感激地说,“要是没有老师们的帮助,真不敢想象现在的自己会怎样。”

 目前,信阳师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成了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机构,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宋争辉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坚持活动时间常态化和活动载体常态化,才能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只有突出不同学生群体的针对性,才能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给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使学生心灵充满阳光!

上一篇:我校荣获2015年度信阳市住房公积金工作先进单位
下一篇:媒体聚焦我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签约共建光伏项目
(作者:佚名 编辑:信阳师范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